close

等待水果類圖卡指認能力建立後,再來便要開始教導孩童蔬菜的配對指認能力。先進行水果的配對指認訓練,是因為孩童接觸水果時,水果通常還會保存部分視覺上的特徵,可能是顏色、外觀型態,所以孩童較容易形成配對、指認概念。但是蔬菜,通常烹煮過後上桌時,已不太容易看到原始的型態、顏色或多或少會有部分失真,加上部分蔬菜孩童幼兒時期接觸頻率不高,所以認知相關能力通常會比水果晚個半年左右出現(1歲半到2)

14.jpg

 

  一開始的蔬菜辨識配對概念,仍是實際物品與圖卡的辨識配對,給予孩童實際蔬菜的樣子,告知顏色、外觀形狀,再找出圖卡,告知孩童圖卡中的蔬菜一樣的顏色、外觀形狀特徵,口語也要教導告知蔬菜的名稱,讓孩童記誦。一種蔬菜配對指認概念教完後,馬上進行圖卡2131練習;若教完3-6種以上,便可進行較複雜的多行列(3*23*3)視覺搜尋配對。全部蔬菜圖卡教完後,也要看孩童狀況進行數次的圖卡相對應實際蔬菜的配對練習。

  舉例來說,可以拿起玉米,引導孩童注意顏色是黃色,外觀為長條狀、上面有一顆顆的小黃色與外面有綠色長條狀的葉子;再拿起玉米的圖卡,告知孩童同樣的概念後,最後拿出玉米與高麗菜的圖卡,要孩童觸碰/看著真實的玉米後,找出正確的圖卡來。

16.jpg15.jpg圖卡對應蔬菜模型(簡單)

 

  實際蔬菜與圖卡配對能立建立後,便可進行模型、扮家家酒組與圖卡、圖卡與圖卡間的辨識配對。還有接下來的蔬菜指認能力練習,學習方式都跟水果圖卡配對指認概念建立的方式一樣。不過要完整建立蔬菜的指認配對概念,也要在2歲半過後才能完整建立。

17.jpg圖卡對應蔬菜模型(複雜)

18.jpg蔬菜圖卡配對一

19.jpg蔬菜圖卡配對二

 

20.jpg圖卡與點讀圖片配對後點讀出聲

21.jpg

點讀筆的使用圖示引導下的指認拿取練習。先用點讀筆點讀出聲,並引導孩童注意點讀筆點讀的圖像,再搜尋辨識上方的蔬菜圖卡,找出正確的來。

 

  指認能力建立後,再來要進行的是命名能力的建立,會最晚才說明的原因是,在不考量少數的學習障礙問題下,命名的能力是知覺辨識、語言中樞、口腔動作三個能力整合出現的結果。所以要先建立知覺辨識(配對)、語言中樞的處理能力(指認),加上口腔動作功能的整合出現,才能出現正確的口語表達(命名)。在配對能力建立後,持續同樣的點讀筆、物件指認訓練活動時,便要觀察孩童是否有仿說語音的情形出現;一般來說,若是在學習配對指認概念時,孩童便有口語出現,這樣的孩童命名能力應該會在學習過程中也跟隨著出現,差別只是語音仿說的精確度(構音)和命名使否正確的問題了。語音表達能力,若在2歲左右未出現,便要注意是否優聽覺功能缺損、自閉症狀或語言處理中樞、注意力缺失的相關問題存在了。

 

  語音命名訓練,就如上面所說的,如果沒有學習上的相關問題,應該會在教導指認概念時,跟著出現。這時要注意的是引導孩童注意自己的口腔動作,同時放慢說話速度及試著把發音時的口腔、嘴唇動作做得更明顯()些,並引導孩童視覺注視後,模仿做出同樣的動作來。水果或蔬菜圖卡命名練習時,就像一開始教導配對概念一樣,先從實際物品配合圖卡來開始教導,數量不要多,盡量以孩童日常越常見的、越喜愛的先教導,孩童越容易學會,表達出來(當然還要考量口腔動作運用的複雜程度,這就要請教語言治療師)。在教導過程,孩童不一定會馬上學會,要記得多讓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練習的次數多了,孩童學得蔬菜水果圖卡的命名語彙量也就變多了。

舉例來說,孩童對指認能力建立後,便可以配對方式來進行命名能力訓練。先選出蘋果的圖卡來,讓孩童從實際水果堆中找出另一個後(辨識配對),再問孩童這是甚麼?”讓孩童對圖卡中的水果命名出聲,再依據不熟悉的程度,增加教導、孩童模仿念名聲音的次數,來建立命名概念;一般來說常見的水果,若認真教導,應該會在2歲半左右建立整個圖卡內容所有水果的命名概念。蔬菜圖卡的完整命名能力建立,因為熟悉度的差異,可能要晚各半年以上,在2歲半到3歲間可以完整建立。

 

  等到所有圖卡的命名和指認能力建立後,約莫3歲半到4歲過後,再來的圖卡應用是蔬菜、水果的分類。我的教法是畫出一個大的鍋子、一個大的籃子來(當然真的物品更好),引導孩童注意的是可以直接吃(水果)或是要丟進鍋子裡煮過才能吃(蔬菜)的物品;一開始只是引導孩童先建立水果的概念,因此會將圖卡一個個拿起,比如先拿起的是奇異果,詢問孩童這個是甚麼?”,孩童回答正確後,說這個可以直接切一切、剝掉皮就可以吃了,所以不用煮喔!他是水果””,然後將奇異果的圖卡放到籃子裡;再拿起草莓的圖卡,詢問孩童這個是甚麼?”,一樣等孩童回答正確後,告知孩童這個可以直接洗一洗就可以吃了,所以不用煮喔!他是水果””,然後將草莓的圖卡放到籃子裡,就這樣先教完所有的水果圖卡後;再將另一組水果圖卡,混合2-3高麗菜紅蘿蔔花椰菜等的蔬菜圖卡後,規則排列在桌上,要孩童找出剛才說過的水果類圖卡來。這時孩童學習能力若是不錯,回答正確率應該可以到80%,剩下的數個,只要引導他說要不要煮過,也應該都可以判別的出來。如果還是回答不出來,或是正確率不佳,便改變練習方式為:引導孩童注意剛才找出的水果圖卡,告知這些都是水果,引導孩童念名記住其中一個水果圖卡後,再從另一堆中找出同樣的水果圖卡來(配對),透過這樣的提示引導方式,反覆練習來建立水果的分類概念。

  (圖一:鍋子與籃子圖,籃子中放置部分水果圖卡)

  (圖二:上方籃子旁依序排列水果圖卡,下方一推水果+蔬菜圖卡)

22.jpg

 

等水果概念建立後,再來要教導孩童蔬菜概念,一樣先拿起一張蔬菜圖卡(像是花椰菜),詢問孩童這是甚麼?”,等待孩童念名回答後,告知這要交給媽媽(奶奶)洗一洗、放進鍋子裡炒一炒(煮湯)煮過,才可以吃,所以這是蔬菜。,然後引導孩童將高麗菜圖卡放進鍋子圖案中;再拿起玉米圖卡,讓孩童命名出來後,一樣告知這要交給媽媽(奶奶)洗一洗、放進鍋子裡炒一炒(煮湯)煮過,才可以吃,所以這是蔬菜。,讓孩童放進鍋子的圖卡中,就這樣教完所有的蔬菜圖卡後,再拿出另一套蔬菜圖卡,混雜2-3張水果圖卡後,引導孩童以要不要煮過才能吃的方式,挑出所有的蔬菜圖卡來。若無法完全挑出,則退而求其次,以找出一樣在鍋子上的蔬菜圖卡(配對)方式練習,等待概念建立後,再重複單純找出蔬菜的圖卡挑選練習。

 

再來等到4歲半到5足歲後,同樣的圖卡可以進行的是記憶配對的遊戲,再一開始建議以上下連接配對(3組以內)3張以內圖卡的順序記憶配對方式來進行。舉例來說,先拿出草莓、香蕉兩個圖卡來,看要上下或左右排列後,因導孩童記住位置後,翻面蓋住圖像,第一次進行方式為:先詢問孩童說草莓在哪裡?若是孩童正確,便翻開,然後指著下一張問孩童,那這是甚麼?看孩童能不能正確說出?第二次進行方式為蓋上圖卡後,隨意讓孩童指著知道的圖卡說出名稱來。第三次之後,便是我們隨機點指,看看孩童是否可以正確說出正確的名稱來。若孩童正確率不錯,便可以慢慢增加覆蓋住的圖卡量,來訓練孩童記憶能力。(一般來說孩童若能記住5張圖卡便算很棒了)。第四種訓練玩法可以變成,從另一堆圖卡中找出覆蓋住的圖卡後,再依據同樣的順序排列出來。不過這樣與順序結合的記憶遊戲,可能就要到5歲過後才能完整建立。

 

第五種記憶配對玩法,就是相對空間位置、相同圖卡的翻找排列記憶遊戲,在這樣的遊戲一開始,可先以2-3組少量與上下對應方式來進行,像是在上方由左至右排列出香蕉、葡萄、草莓三種水果圖卡、下方由左至右依序排列另三張草莓、香蕉、葡萄圖卡後,讓孩童記住同樣圖卡相對位置,再讓孩童蓋上後,從1數到10,再去翻找出相同的圖卡來。而這樣的玩法就可以擴充到很多的數量來記憶配對,遊戲方式也可以從個人轉化成多人了。

 

*玩法二:水果蔬菜心臟病,可以先從水果開始,是孩童認知能力和遊戲的刺激性,調整水果圖卡數量,或是喊出來的水果種類,舉例來說,如果是四人的玩法,建議至少選用10種的水果,也就是20張左右的圖卡先來進行遊戲(若孩童熟悉玩法了,便可增加圖卡種類與數量),同樣的先將紙卡分散後發放到四位玩家手中,再來一句固定順序將手中圖卡翻開放到桌子上,放的同時須喊出水果名稱來,到這時候喊的人可依固定順序(如蘋果香蕉西瓜橘子的固定順序,不一定要全部的水果名稱,只需要部分,數種說出即可)或隨機喊取(每個人想喊甚麼就喊甚麼)的方式來說出水果種類,若翻開的圖卡和說的一樣,便要拍圖卡,最後拍的人一樣將所有圖卡取回,等到所有圖卡集中到其中二人或一人手上,便可結束遊戲。

 

*玩法三:水果蔬菜抽鬼牌。與一般抽鬼牌的方式相同,先選定一個種類的水果或蔬菜圖卡為鬼牌,然後依據抽鬼牌的方式玩抽取配對圖卡遊戲,直到最後的鬼牌存留在誰的手上,便是輸家。

 

*這次的寫法有點凌亂,因為想法一出來覺得好像很簡單、不難寫,但是準備圖卡、思考大綱後,再發現其中的複雜程度,因為能力發展的過程雖然大致循著配對指認命名的脈絡出現,但並非絕對,因為孩童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包括聽覺或視覺優勢、認知智能表現上的落差、學習障礙的部分問題影響,皆會導致發展能力出現的差異,無法完全定論。這樣很多有可能例外的結果,就造成書寫上的困難、較無法依據一定概念來完整書寫出來。

*第二個原因是依據不同孩童的學習能力,教法上都會有不同的些微調整,很難一一論述出來,因此寫法很難抓到一定的標準來寫,所以若是家長、療育人員在應用上遇到窒礙時,歡迎隨時提出來討論,我會不吝嗇的給予解答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逸哲 的頭像
    張逸哲

    張逸哲職能治療師

    張逸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