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寫完了七個注音符號,這週繼續加油。這週的注音符號會有三個基本型態,分別由"ㄏ"、"ㄨ"、"ㄥ"延伸出來。
先開始的是上週直橫線型態,未寫完的"ㄐ"、"ㄗ"兩個注音符號。ㄐ,要引導孩童注意的點為縱線上的三點,包括中點、上方與及下方線段的中間點;一開始可提供下筆、轉折點的提示,所以會多出4個小點,分別在中點旁邊兩側、縱分隔線虛線上方線段的中間點左右兩側,先引導孩童寫出字型,練習數次後,孩童字型概念較為完整時,可將提示的4個點先消除,要求孩童自己找出上方中間點,再於左側下筆,到橫虛線後右拉超過縱虛線後,停在相對於縱虛線的對稱位置上;第二筆畫下筆點在第一個下筆點相對縱虛線中間點右邊的對稱位置上。最後再慢慢引導孩童將"ㄐ"的左縱線稍微下拉超過橫分隔虛線,然後往右上方斜拉,寫出更好的字型來,但是這就要看孩童書寫狀況而定,要先讓孩童書寫的出字型來,至於漂不漂亮、好不好看可能就無法強求了。
注音符號"ㄗ",提示的點為上方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點,縱虛線的中點與及上方下方的中間點,一開始還可加上左下角的提示點來。先讓孩童將上方三點由左至右連接起來後,再讓孩童直線向下或微斜向左下劃出,超過橫分隔虛線後,向中點斜上拉;最後再於起始點內側往下劃出直縱線便完成。孩童字型概念建立後,可先將提示點減為中間縱分隔虛線上的三點,引導於上方中間點左側下筆、對準中點斜上拉,再畫出停止於下方中間點左側的縱直線便可。
注音符號"ㄏ",要引導孩童注意的點,是上方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上面縱分隔虛線的中間點、還有外框格的左下角。教導孩童下筆的位置和注意的點後,先將上面的三點接起來,再從左上方的下筆點,對準左下方的角,畫出另一條圓弧線便可以。提示可慢慢消除到只剩下上方的縱分隔虛線中間點,從此點左方開始向右畫出橫線後,向左下角拉寫出"ㄏ"。
再來的符號"ㄕ"是從"ㄏ"延伸而來,注意的提示點為上方兩框格的中間點、縱分隔提示虛線上方的中間點與中點,橫分隔提示虛線左右兩中間點,還有外框的左下角。先從左上角框格中間點畫出橫直線連到右上方框格中間點,往下劃出短縱直線,接到橫提示分隔虛線的右邊中間點後;再從橫分隔虛線上的左邊中間點,往右畫出橫線接到右邊中間點後,再從左方中間點對著左下角下拉,畫出圓弧線即可。孩童建立符號書寫時的型態概念後,可慢慢將提示點減少至只有縱提示虛線上方中間點和中點,從上方左框格中間點開始,劃一橫線到右方後下拉,接到橫分隔虛線,再從橫分隔虛線左邊的中間點開始畫出"ㄏ"即可。
注音符號"ㄟ",是符號"ㄏ"的變化形態,要注意的點為右上方框格的中間點、還有外框格的右下角,再加上縱分隔提示虛線上方中間點當補助。引導孩童注意縱分隔提示虛線上方中間點,再從下方的左側開始,對準右上方框格中間點,微斜向右上方畫出橫斜線後(不用接到點上),再對準外框格右下角,下拉畫出圓弧線。"ㄟ"的寫法比較困難,結構較難明確掌握,可能要多讓孩童練習數次;或先畫出"ㄏ"的左右翻轉型後,再慢慢調整上方橫線,變成較短的橫斜線。這邊圖案沒有補充到,等整個注音符號寫法寫完後,我再來把補充圖補上吧!
注音符號"ㄝ",引導孩童注意的提示的點為橫分隔虛線、左右兩個中間點,及下方右邊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先讓孩童從橫分隔虛線左邊的中間點,劃出往右到右邊中間點的橫線後,再於縱分隔虛線右邊畫出短直線,最後再於相對左邊的位置畫出較長的縱直線,到下方框格一半位置後,圓弧轉彎後畫橫線到右方框格中間點。這個注音符號型態也必較複雜,需要花較多時間來練習。
接下來要說的是"ㄛ"、"ㄜ"兩個注音符號,這兩個字是同個字型,差別只在上方橫畫位置的不同,引導孩童注意的點為上方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縱分隔虛線的中點和上面線段的中間點,下筆位置就從左上小正方框的中間點開始,將上面三點連接成橫線後,再從橫線中間畫出短縱直線,最後在下方畫出一個3/4個的圓。在孩童知道書寫的型態概念後,便只要提示左上正方框的中間點或是縱分隔虛線上方的中間點即可。
"ㄜ"的寫法和"ㄛ"類似,僅在橫畫位置降低一些;提示點僅剩縱分隔虛線上的中點與及上方的中間點,再加上左上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下筆點要略低於"ㄛ"的下筆點,也就是左上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位置;從提示點下方下筆後,橫拉往右成線,接下來的寫法便與"ㄛ"完全相同。提示點最後會只剩下縱分隔虛線的上面中間點,提醒孩童要找尋此中間點略低位置左側的地方來當下筆點。
來張上面5個注音符號的合照。
再來是"ㄨ"的注音符號延伸,包括了"ㄚ"、"ㄨ"、"ㄡ"、"ㄆ"四個,"ㄚ"是將腳併攏的"ㄨ,"ㄡ"是戴帽子的"ㄨ","ㄆ"是戴帽子又舉手的"ㄨ"。從"ㄚ"先說,先引導孩童注意上面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和縱分隔虛線上的中點、下方中間點,從左上的小正方框格中間點開始下筆,對準中點畫出左上右下的短斜直線,然後從右上的小正方框格中間點對準中點,畫出右上左下的短斜線,連接到中點後,轉折往下畫短縱直線到達下方的中間點,便寫好了*ㄚ"。要注意的是要讓孩童注意左右對稱概念,所以兩邊線段應該是一樣高;最後的提示點也應該僅剩下一開始的起始點,左上角小正方形框的中間點。
延續下來的注音符號"ㄨ",引導孩童注意的點是四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還有中點。書寫的時候從左上的小正方框格中間點開始,對準中點及右下小正方框格中間點,先畫出左上右下長斜線,再從右上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對準中點及左下的小正方框格中間點,畫出另一條右上左下的長斜線便完成了。提示點可慢慢消除成兩個甚至一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但要引導孩童注意的是相對於分隔虛線的對稱位置,也就是同樣高度或,相對於縱分隔虛線同樣距離的左右兩側;還有距離左邊框線同樣距離,雖然在上下位置,但是相對於橫分隔虛線距離卻一樣,如果這樣的對稱概念建立,書寫"ㄨ"大概就不成問題了。
接下來的符號"ㄡ",是戴帽子的"ㄨ",孩童注意的提示點一樣是"ㄨ"的那5個。但書寫方式有變化,同樣從左上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開始,但要先畫出連接到右上小正方框格中間點的橫直線,再轉折往下對準中點與左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劃出右上左下的長斜線;第二畫起始點要在左上小正方框格中間點的下方(不要連結在一起),再對準中點與右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畫出左上右下的另一條長斜線,這就寫出了"ㄡ" 。一樣的,等孩童建立一些書寫概念後,慢慢地可將提示點縮少成左上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和任一其他一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讓孩童自己思考寫出。
注音符號"ㄆ",只要在"ㄡ"的左上角,加上一小段的右上左下斜線(還記得嗎?舉手、戴帽子的"ㄨ")。因此同樣要注意的點還是"ㄨ"的那5個點,注意到開始的點後,將筆往右上方抬到往上、靠近縱分隔虛線位置後,對準左上小正方格中間點畫出右上左下短橫線,再接續"ㄡ"的寫法即可,最後的提示點一樣參考"ㄡ"。寫完後,注音符號"ㄨ"和延伸出來的"ㄚ"、"ㄡ"、"ㄆ"便會寫了。
這篇最後要討論的是注音符號"ㄥ"型態的延伸,除了"ㄥ",還有注音符號"ㄙ"、"ㄊ",及"ㄠ"。先說符號"ㄥ",引導孩童注意的點為縱分隔虛線上方中間點、還有下方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上方的中間點為起始點,像畫三角形一樣,對準左下角的點畫出右上左下斜線後,再轉折往右對準右下小正方框格中間點,畫出一條長橫線就完成。最後的提示點可為縱分隔虛線上面的中間點,或是左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
注音符號"ㄙ",只需要在注音符號"ㄥ"的終點,再加上一個左上右下的短斜線就完成了。提示和寫法就參考"ㄥ"吧!
接下來的注音符號"ㄊ",先要引導孩童注意的提示點,一樣是縱分隔虛線上方中間點、還有下方兩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寫法則是先找到橫分隔虛線左方中間點後,從稍微上方的位置,先畫上一條沿著橫分隔虛線平行的長橫線,到右側相對位置停止(橫分隔虛線右側中間點上方),再寫上注音符號"ㄙ"便完成了。若孩童一開始書寫位置掌握得不是很好,可自己補上橫分隔虛線左右兩側的中間點提示。另一個引導方式是畫出中點提示,要求孩童注意中點後,找到比中點越高、偏左的起始點來下筆。
這篇的最後一個注音符號"ㄠ",這個符號其實是"ㄥ"與"ㄙ"的混合,第一劃是"ㄥ"的寫法、第二劃之後則是"ㄙ"的寫法。引導孩童注意的點為右上、左下及右下三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縱分隔虛線的中點和上方中間點,橫分隔虛線左側中間點共6個,下筆起始點為縱分隔虛線上方的中間點。下筆後要對準橫分隔虛線的左側中間點,畫出右上左下的短斜線,接到中間點後,再沿著橫分隔線畫出短橫線接到中點;第二筆的下筆點在右上小正方框格的中點,對準中點及左下小正方框格的中點劃出長右上左下斜線,接到左下小正方框格中點後,再轉對準右下小正方框格中點劃出長橫線,最後在點上左上右下、經過右下小正方框格中間點的短斜線就完成了。孩童建立部分字型書寫概念後,最後的提示點應該是縱分隔線上方的中間點與及右上小正方格的中間點,最多再加上左下小正方框格的中間點,書寫練習時一樣要孩童注意相對於分隔線的左右、上下對稱概念喔。
注音符號"ㄥ"及他的延伸變化注音符號"ㄙ"、"ㄊ"、"ㄠ"。
這一篇因為回老家,還有一些家庭活動,多花了 些時間才完成,希望對大家還是有或多或少的幫助。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個小孩學習能力、方法不同,我們都只是想讓小孩學會書寫,若小孩有不同、但是相對有效的學習方式,建議還是用他擅長的學習策略方式較好,不一定要更動;還有因為要讓大家看的完整些,所以我寫的較多,大家可自行斟酌省略、更改調整;若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也歡迎和我一起討論調整喔。最後最後,一樣的請大家如果覺得還不錯,請幫忙動個手轉發、按"讚",我會看的到大家對我的認同,繼續和大家分享個人療育經驗,先謝謝大家囉!
留言列表